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後青春期煩惱




凌晨時分,地點是亞都麗緻飯店27樓的忘廊酒吧,聚集著不肯歸去的男男女女,趁這夜結束前,彼此尋找那僅存的一點點熱鬧,或排遣那一些些寂寞。人們隔著大片落地窗看著零星燈光點綴起的夜景,試著找尋歸屬感同時,我聽著隔壁桌傳來的對話。


「所以我說,他就是怪,每次碰面談論的就是金錢,彷彿生命除了錢之外再沒別的目標似的。」帶著粗框眼鏡,30出頭上下的男子說著。


「是啊,我也覺得他挺可憐的,生命既沒什麼火花也沒什麼文化,寂寞貧窮的只剩下錢,沒幾個朋友,每回碰面也只能談論金錢」另一男子這樣回答道,一面將手中的煙捻熄,步出吸菸室的同時,臉上順間堆起虛假的笑容。


君子愛財有道取之有理,聽著吸煙室中兩人的對話,我替對話中被談論的主角感到委屈,特別是這樣對於一個有明確目標去追群的人來說,;卻又不禁低聲問自己,如果不是金錢,那什麼是更值得我們去追尋的?


我們這世代的後青春期,似乎多了一種無力與孤獨,這後青春期的病因,是一種無法抵抗的資本至上思想枷鎖,那強勢且無法抗拒的壓力,使得青年被迫走向上個世代人眼中的 “更好 “。


在即將到來的30歲前,我們可能會遭受到很多的打擊與迷惘,你無法知道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在眾人爭先擠後追尋更好的道路上,你可能也正這樣盲目地走著,盲目地試著推擠與爭取自己的一點空間或領先地位。


年幼時我們不斷巴望著長大的那天,想追尋那些曾在心中描繪的未來與自由,長大之後才發現一切離當時心中描繪的好遠。我們活在衝突與間熬間,在拼命、努力尋找與追逐那不屬於自己的一切同時,卻也飽受折磨。


多多少夜裡你不禁低聲問著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或是這一切究竟會通往何處,可惜的是沒有答案,一切日復一日荒謬的運轉存在著。


我們懷念、回憶那已逝的青春及不再清晰的夢,並透過被現實壓縮到小到不能再小的確幸給與自己安慰與暫時舒緩的空間。


但我始終相信,生命是一連串堆疊與累積的過程


迷失的時後,想想自己心中的渴望,永遠不要忘記心中有過的夢,我們可以不清楚自己走在怎樣的道路上,卻不能不忘記自己想要抵達的地方。即使再忙,請不要忘了每天為你仍懷有的夢想做一點努力,任何一個改變與決定都會影響到未來的你,即便迷網,決對不要失去信念。


於是我決定寫部落格,希望提醒自己這一切,後青春期要追求的不是小確幸,而是更遠大的目標。也希望透過文字與觀察的力量,讓後青春期的我們在生命道路上多了一盞亮燈。


因為我希望世界因為有了我們,至少有那麼一些些改變。


也相信我們值得更好。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狼來了」,當急件不再是急件


事情到底有多急,我想有些人可能也不知道。


成為上班族的日子不知不覺也過了三年,三年裡有一件我始終不知如何掌控好的便是輕重緩急的分辨。常常有新事情,處理代辦事項的優先順序變立馬變動開來;關注的事項、重點的報價項目,甚至是關係親近的客戶寄來的郵件,常常就擾亂我的思緒與先後順序。


不過這倒無妨,畢竟事情能即時處理完畢就好,倒也交待地過去;及時處理關係親近客戶的事情,我想也是種公關的操作手法。


但我一直無法適應的是,當急件不再是急件這事。


伊索寓言裡關於「狼來了」給我們最大的警惕不是不能求救,而是不要輕易求不需人救的救。


當一封主旨掛上「急件」或「緊急」的郵件出現時,可知道會佔據多少人的時間來處理,也給大家帶來多少精神層面的壓力。當大家習慣任何事情都掛上「急件」或「緊急」時,這兩個字就變得一點也不緊急有。


對我來說,什麼符合緊急的定義?


1. 時效性
事情很急迫,依正常程序無法即時處理完畢,切確需要所有部門無縫的接續處理。

2. 重點客戶
平日關係良好,溝通順暢;需要你的幫忙時,把你當夥伴而不是供應商。

3. 亡羊補牢,救錯性
事情突發非常態,需要第一時間跳出自清;如產品品質或公司信譽發生嚴重考驗。


不妨檢視一下自己,平常是否太過濫用「急件」或「緊急」了,一但同事們習慣了這些不太緊急的急件之後,企業的內部溝通就像放羊的孩子,緩慢甚至無效了。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拜訪 - 德國小熊貓幼稚園


德國旅行的兩個多月間期間,拜訪了許多企業、學術單位,在德國強盛的產業與技職教育體系背後,我看到的是德國人專屬的特質。這特質是什麼?也許你會說是沉穩、嚴謹、或是務實,但要我說的話是獨體性。在這邊,個個都是具有獨立思考、判斷的個體。


位於柏林的小熊貓,是一所中德雙語幼稚園,也是我德國旅行計劃中拜訪的最後一間學校。與台灣的幼稚園不同,在歌唱、在遊戲、在閱讀、在勞作中,小熊貓幼稚園的小朋友是自主性的去學習。


成為「獨立個體」

在小熊貓幼稚園裡,沒有制式的課程,也沒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在圍繞著歌唱與道早之後,小朋友們要面臨的第一個課題是「接下來要做什麼事」。


在這,有可供閱讀的圖書室、也有藝術創作與科學探索的工作間、還有積木與伸展的活動教室,小朋友們可以自己決定要在哪間教室做些什麼事情。

在不同的教室中,小朋友可以自己決定要做些什麼

也許是在圖書室,聽著老師解釋風跟秋天的意義;或在工作間,用栗子串成項鍊;或是在積木間蓋起鐵路網;要不在活動教室內瘋狂跑跳、搞得天翻地覆也不錯。


這些看起來沒有秩序與制度的上課方式,其實背後隱藏的意義是「獨立思考與判斷」。不同於被動灌輸的學習方式,在還小的時候,小熊貓幼稚園讓這群孩子們學習對自己要做什麼做出決定,這樣獨立思考的培養在台灣,是必需,也是少見的。


當小朋友習慣了獨立思考的判斷,跳脫框架,而不是一昧接收指令時,我想這些孩子能學到的遠比我們想像的多了。


這讓我想到之前提過亞洲的順從文化。


為了和氣,從小在家我們都盡量去順從來自長輩們的指示;在學校,聽從老師說該做什麼、該學什麼、未來該念什麼科系;在工作上,儘量不與前輩老闆持相反意見,在大部分的事情上,我們的決定多少被他人意見與觀感所左右。


說不準這樣的現象是如何,因為我無從批判起;但當國外小孩在幼稚園時就學習對每件事情做出決定;當年僅2歲多時就開始獨立思考的養成時,我不禁想著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一個國家有多重要的影響。



另外,小熊貓幼稚園對孩子們負責」、「分享的教育也值得一提。

關於負責

還記得有天我陪孩子們用紙板做了小家俱,臨時有事情移動到另間教室,沒多久貝貝班的老師Corinna走來提醒我使用工具間之後要負責將東西收拾整潔,這時我才注意到在小熊貓幼稚園「負責」的觀念是如此落實在每個人身上,同時也特別講究身教重於言教。


在小熊貓幼稚園小朋友可以盡情玩樂,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也不為過,但每次玩樂過後就會認份的將散落各地的玩具、書籍歸回原位;即便是在做完美術勞作之後,將剪刀、膠水以及碎紙屑整理完畢都是必需的。


此外每次用餐後,不分年齡所有的小朋友們都需將餐具擺放回餐車上,並將盤上的廚餘初步分類。

用餐結束後,小熊貓幼稚園的孩子學著幫忙收拾自己的碗盤與餐具

在小熊貓幼稚園,這些生活細節從小就開始養成,也許你會說這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但我想說的是學校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之一;習慣養成,代表著這些小朋友們也準備好更融入社會一些了。

每天寶寶班(大班)的小朋友輪流幫忙在午餐時間準備餐具

關於分享 

另一方面,在點心時間,小貓熊幼稚園的小朋友們圍繞在餐桌旁,手牽手歌唱後開始享用每日營養的點心。但令我感到好奇的是,被小朋友圍繞的餐桌上,只放著一只大盤的點心。


   「這樣份量夠分嗎?」我的第一個念頭。
   「為什麼不幫孩子們把點心裝盤分好?」我的第二個念頭。


之後才發現擔心是多餘的,除了份量足夠之外(畢竟是點心,當然不是吃粗飽的),這邊的小朋友也藉由點心時間,學習「分享」這件事。

在小熊貓幼稚園的點心時間,沒有獨享只友分享

每位小朋友拿起一份小甜點,之後把盤子推向另一個孩子手邊;如果手邊的點心吃完了,只要喊句「請」或「謝謝」,周圍的小朋友便把盤子給又遞回來,如此一來一往順利的完成點心過程。


沒有爭吵也沒有緊緊叮嚀,一切完成地如此自然。也許孩子們無法背誦出「分享」的定義,或也許不曉得「分享」是什麼,但他們正學著並執行這件事情。



所謂幼兒教育與孩子的起跑點

看著這些孩子的臉龐,以及在小熊貓幼稚園幾天的觀察,我心想著所謂的教育。


如果你問我,在小貓熊幼稚園裡小孩子都做些什麼,以亞洲人的標準我會回答你「他們什麼都沒做」。他們不教書寫、不教朗誦,沒有課本、甚至沒有上下課鈴聲;但以教育的標準來看,我認為這些孩子學到的,比我們能想像的還多。

帶著好奇心與包容心,小熊貓幼稚園的孩子們用不一樣的方式探索世界

因為教育的意義,不是在我們能帶給孩子們多少書本上的知識、讓他們背誦多少東西、或是告訴他們什麼是自然課、美術課。


在這裡,教育的意義,在於幫孩子們培養獨立思考、自主性以及探索這個世界,告訴他們什麼是對是錯,什麼是責任、分享,甚至誘導他們去瞭解自己


最後,我想特別推崇老師們「將孩子們視為獨立的小個體」的教育理念。

瞭解責任,小熊貓幼稚園的孩子就像每個獨立的小個體

在每日,小熊貓幼稚園的老師們透過雙眼,觀察著每個孩子的成長與適向,誘導著他們學習並探索這個世界。在小貓熊幼稚園,孩子們得到的是無形的寶藏,而這些寶貴的東西,也將伴隨著他們的小宇宙成長,



以及,謝謝小熊貓幼稚園的老師們、小朋友以及家長們接納並包容我打擾的日子,讓我的觀察報告得以順利完成,也讓上了寶貴的一課;這些過程與學習也將會伴隨著我一直下去。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司圖加特小記


今年德國的秋天提早來臨,雖然太陽落下的時間點一如往年,但氣溫卻早已下滑許多,走在司圖加特市中心的街頭,深夜11點,冷風颼颼的令人直打哆嗦。


忽然之間,幾個像是屍體的東西隨著我們的移動映入眼簾,雖然著實被嚇了一跳,我們還是按耐著緊張得心情走上前去探個究竟。


原來,是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所擺設的攤位。

難民們,用驚悚搶眼的擺設向大眾傳達他們的訴求


帶著微笑前來與我們攀談、解說的是在這邊自願服務的高中生,這些義工由當地的高中生、大學生組成,每天輪流在攤位幫忙,用英文與德文向路過的人們說著難民營內的故事。


「幾坪大小的房舍內擠著數十人,擁擠的環境生活變得得很不自在;但這些難民不得離開所謂的難民營區,只能靠著政府每個月分發的食物、衣物卷過著所謂的生活,但他們也想要工作,像個正常的公民」女孩說著,眼神透露著憐憫與無奈。


除了生活的品質極差外,最大的問題是語言,難民營內多數人是不會講英文的,更別說是德文;沒有人負責教導他們,他們也沒有任何可以接觸到學習的機會,也因此喪失了謀生、以及為自己發聲的能力。


「學會了溝通,他們有了自己發聲的能力後,屆時聲勢會增加許多,我想這對想要冷處理的德國政府是不樂見的」女孩說著。


對於女孩所說議題,我無能為力。看著席地而坐,大多來自非洲各國的難民們,我突然想起以前學校老師總說,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名利,而是讓我們有能力去觀察、瞭解並改變這個世界。


身在亞洲,雖然我們偶有所聞釣魚台、南海列島的糾紛、偶有寧與世界為敵的北韓恣意的宣戰,但相對於在非洲、中東發生的事,我們確實活在相對安逸的區域。看著女孩,我不知道該如何幫得上忙,但我想我所能做的是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件事情,所以我寫這篇文章。


公民、社會意識或人權等從來不是我擅長、甚至能說上什麼的議題,但此刻我正為了這篇文章奮鬥著。心裡深知,這樣的問題不是藉由一兩篇文章即能改變,但重要的我們開始去接觸、與認識問題。


最後,是保持開放的心,人云亦云的認知模式是萬萬不可。


就像我無法忍受自己成為一無所知,僅憑著初次見面的人幾句話就做出評斷,只期許自己可以兼容並納的認識、判斷這一切,然後在適當的時機為這些該發聲的人說些什麼。


當瞭解了這些,再去碰觸這些議題時便不在陌生;瞭解身為僅次美國的最大武器輸出國,便能瞭解為何德國對於政治難民的議題有脫不掉的枷鎖;但瞭解這些取得國民身分的難民,在德國完善福利政策的背後衍生出的問題,便不難知曉問題的另一端,是更難解決的難題。


但終究,問題需要解答,於是我們學習與關注著。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其實,問題不能全靠政府



有幸與一位長期觀察台灣的德國記者碰面,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討論了德國聞名的雙軌教育制度背景與益處。


所謂雙軌制度可以簡單解釋為透過學徒在工作與學習並進來彌補產學落差,使青年們能揮學以致用與並提高學習深度,一般人認為這樣的雙軌制度是使德國產業深度優於他國的主因,同時也認為雙軌制度是德國政府高竿的教育政策。但實際上雙軌制度在德國卻是由企業與工會來主導,由德國企業主聯合開缺並與學徒簽訂工作合約,並讓學徒能固定至學校吸收知識


此文的重點並不在論述雙軌教育制度的架構,僅針對此系統的精神來做分享。在台灣觀察許久的自由記者Klaus如此說道:所謂的雙軌制度並不是政府的構想,而是在德國經濟體與企業文化下不斷演化所造就的產物」。


在德國,企業對員工的期望與要求轉化成對學徒的重視與訓練,學子們也願意參與這個過程來持續修正與觀察自我。若不是基於德國對專業技藝如此執著與開放的心態,也沒有眾多願意以投資來看待並實踐學徒訓練的企業主,如今雙軌制在德國可能無法發揮得如此得當。


簡短的歸納,雙軌制教育是可以縮短產學落差並學以致用的制度,它的發展除了借重政府的整合之外,更需要的是來自社會及為數眾多企業們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並實踐,這是一種文化下的制度,而非制度下的文化



企業該有的態度?

「人才是企業的重要資產」是一句口號也是一種準則,資產是由持續累積而來,講求穩健成長且欲速則不達。

在高分工的企業體中,新進員工或學徒被要求在短時間內有高產出,但這樣的高產出是重複且無感的sub parts,無法使年輕員工們融入企業文化,並常常會使他們懷疑自己與該職位進而怯退。

企業主若能提供新進員工或學徒們時間,使他們能充分學習所需技能與瞭解企業文化和面貌,同時又能容忍員工零產出或低產出的階段過程,對於企業所需人才的培養有絕對正向的影響。


社會該有的態度?

學歷至上不再是唯一,擁有技術在身、走過職場實習的新鮮人更能發揮所長。

社會與家庭對雙軌教育應給採取期待和開放的態度,技職體系不是針對學業表現不好的學生所設計,也不是刻板印象中靠汗水體力賺取微薄薪水的型態;相反的,技職體系提供學生培養扎實技術並累積經驗的機會,透過學習與修正來提升自我。

另一方面技職體系出身的學生未來發展並不受限,反而因擁有實作經驗與知識相佐,在該領域擁有較多發展彈性與機會;同時也因擁有技術在身,社會皆給予較高的尊敬,在德國或日本甚至有職人及匠人等尊稱。

唯有社會待以開放的態度,技職體系才能在學子們印象中改變,


問題是?

我們聽過許多擁有專才成功的案例,舉凡五星麵包達人吳寶春、名廚阿基師等等,改變眾人對技職體系的偏見,但這現象還只是少有。技職體系在台灣還是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與支持,即便在產業人才斷層壓迫下,政府年年喊出的產學合作、恢復技職教育仍舊僅淪為的口號


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政府找藉口,國家對技職教育發展至今的窘境肯定難辭其咎;但一個制度的發展需要主動方與從動方的互相配合,就像德國成功的雙軌教育便是供需方與協調端相輔相成的果實。


我們期待由政府做全盤主導的角色,從制度到配套措施做好無漏的規劃,但身為從動方的企業與社會能否也以正確的態度來配合,才是成敗台灣技職體系的關鍵。在期待政府速效重啟技職教育的同時,也許也該反問「我們,準備好了嗎?


企業參訪 - 上銀Offenburg


場景,奧芬堡寄宿家庭。
時間,2013/8/27 晚上7點半
活動,晚餐

  「你說週三要去哪間公司拜訪?
  「在台灣很有名氣,但我不確定在德國的狀況,我想你們可能沒有聽過。」
  「台灣公司?
  「是的,台灣公司!」
  HIWIN?
   「你怎麼知道(驚訝)!!
   HIWIN在這邊可是很有名氣的」

於是當天晚餐過後,寄宿家庭的小妹Leona帶著我騎腳踏車,來到上銀奧芬堡廠場勘,確保我不會因為人生地不熟而在這人口僅有六萬的小鎮迷路。

在奧芬堡名氣不小的上銀科技廠區


隔天,踩著腳踏車再次來到上銀奧芬堡廠,因為是重點拜訪行程,忐苛的我在外面站了一會,整理情緒後進入上銀。

「你是承鴻吧!

帶著微笑,迎面走進會議室的是上銀奧芬堡的劉副總及林先生,雖然兩位都在德國長居了20年以上,流利的國語溝通還是讓我感覺非常親切。短暫分享我在德國截至目前的生活,劉副總與林先生領著我到上銀的辦公室與廠房內參觀。


上銀的辦公室是扁平狀的組織,部門間的距離非常近,劉副總簡短的向同事們介紹我的到來,大家也熱情的向我點頭道好。我意外地發現在這聞名全球的滾珠螺桿大廠,員工的平均年紀非常輕。

「我、林先生和我們總經理除外,上銀員工的平均年紀約是27-29歲,而我們則是標準的拉拉隊。」劉副總笑著說。

27-29歲,其實只比上銀成立的時間多了那麼一些,但雖然年輕,卻絲毫不影響我在他們臉上看見的專業,同時也因為年輕讓這辦公室多了一股活力。相較一般冷冰冰的辦公室,在上銀奧芬堡廠的氣氛讓我感到非常愉快且活潑,心中不禁響起「在這邊工作應該會很開心吧….」的聲音。

上銀奧芬堡廠總經理50歲生日禮物,在員工的創意下顯特別有活力

原來啊!企業文化不是一個文宣、一句標語、更不是掛在嘴上卻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相反的,文化是一種氛圍、一股能瞬間渲染人們的力量,進入辦公室不一會兒,我已經被上銀特有的企業文化所感動。


關於人才

在上銀,所有新進員工一律需進入生產線上做瞭解,即便是總機小姐也一樣;除了讓員工們直接瞭解上銀的產品外,也能快速的認識廠區內的員工和每處角落,這樣的細心安排在台灣是少見的。

同時,主管們的職責執掌中需擔負部門內新進員工的教育訓練,我認為這樣的制度是好的;由主管負責,更有效率的教導員工所需的知識,同時能讓他們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職務內容,幫助他們快速地適應。

另外,在員工餐廳的公告欄上張貼著上銀新進員工的照片、姓名、隸屬部門及到職日期等資訊,透過這樣的方式,希望能夠幫助員工們更快認識新進人員,也讓新員工盡快融入上銀的大家庭。

「一切都是為了讓好的人才留下,因為上銀知道,人才會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劉副總說著。在上銀,從員工的教育訓練到辦公室文化的融入,我處處發現對員工們的用心,也正因為如此的用心,讓上銀的員工更加全心投入到工作、學習,並伴隨著上銀一同成長。


城鄉差距

談到城鄉差距,以及台灣傳產、中小企業多半落於非都市區造成徵才困難時,劉副總這麼回應我:「如果地方發展得好,很少年輕人是願意離鄉背井的。」

奧芬堡雖是人口僅6萬的小城,卻是德國南北及與南部各國交通往來的重鎮,A5高速公路、ICE高速鐵路相依,優良的產業自然在奧芬堡留的下來,年輕人也願意回到家鄉工作。

同時,伴隨地方企業發展而來的求才若渴,使得當地的高等與技職教育也隨著建立,之後企業再與教育體系做結合,相輔相依,透過產學合作將企業與學校的層次推升,吸引更多的人才,不論本地或外地人。

歸納來看,地方的發產同時吸引更多的青年學子加入地方教育或產業;而好的企業文化與訓練制度,更幫助了年輕才人融入地方產業,並全心為公司做出貢獻。在上銀訪談過程中,我無時無刻不想到正循環這個名詞,從好的企業文化、好的訓練制度、到好的地方發展與產學合作,這幾個要素不斷相輔相成地推升上銀的成長。


關於中堅企業

在德國,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與家族產業為主,這些企業們注重命脈與傳承,因此除了特別看重人才培養外,也樂於在地方扎根。上銀奧芬堡就是如此,總部設在台灣但在世界各地都有辦事處與商業活動,相當的國際化,卻也相當程度的在地化

「我們在德國扎根相當深,唯有這樣才能證明我們是認真想在這個區域經營;同時也因為根扎得夠深,才有辦法吸收養分」劉副總笑著說。

除了招攬奧芬堡當地的年輕人,並透過與地方的產學合作與技職教育等方式來提升技術外,上銀在德國境內約50處還派駐業務人員就近服務客戶;同時各業務人員的行事曆與拜訪紀錄都與公司系統做連結,透過e化方式來追蹤與提高拜訪效率,加強服務的品質。

此外,「永遠比客戶想的還要多」也是上銀的成功法則。

從線型滑軌、滾珠螺桿,到成立大銀專司電控系統,再到成立機械人部門的過程,上銀實踐著這言簡意賅的成功法則。客戶導向,永遠比客戶想的還要多,也永遠比客戶想到還要週到,透過附加價值不斷提升的產品與服務,上銀得以在短短幾年間成為世界級滾珠螺桿大廠。


隨著拜訪進入尾聲時,我心中對於中堅企業越是感到好奇。就像這陣子拜訪的幾個中堅企業,他們沒有太多複雜的成功秘訣,只是單純的實踐言簡意賅的經營理念,越是純粹,越是成功。

左起 : 上銀劉副總美梨、我、林盈位先生

產業轉型這檔事在台灣已被討論很久,在我看來台灣的產業轉型是該急但急不得;但這言簡意賅的企業生存之道,肯定是台灣傳統產業要繼續向前邁進的因素,而且很關鍵。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企業參訪 - B.Teck



碩大的廠房看不見半個人的身影,也聽不到一點聲音,這寧靜使我不禁懷疑是否走錯地方了。

Hi Mr.Li! 在這邊」。遠處一隅傳來呼喚,迎面走來的Max熱情地向我打招呼,他是今天B.Teck負責接待我的人。

「現在正值暑假,公司只有5個人留守,所以請不要因太安靜而感到奇怪」Max邊開玩笑地說著,同時引著我進入辦公室,開始今天的訪談。


關於B.Teck

B.Teck是一專業的木材加工廠,專司原木分類、並切割成適合加工的板材後進行販售,員工總數約36人,在歐洲、亞洲和其他地區都有商業活動,是德國標準的家庭與中間企業。

成立於1902年,到目前為止共經歷過四代的經營,現在的持有人Mr Bernhard Rathke & Rathke是一對兄弟,一人負責技術與生產,另一人則專司業務與財務等事宜,在過去雖偶有爭執,倒也相處無事好多年。

就像所有德國家族企業, B.Teck注重家的傳承

「現在我們仍持續在成長中」,Max指著地圖,說明B.Teck過去幾十年的規模變化。

2年前增添了一台新型切割機,現在我們可以生產效率更高、品質更好的產品」Max說著,我半開玩笑的問他是否因機器太貴,否則怎麼只買一台,他自豪的介紹這機器的與眾不同,並強調沒多少木材加工廠能擁有它。

進入廠房,雖然產線沒有運作,但Max耐心地模擬著產品生產的流程與動線。在這看似簡單平凡的木材工廠,我意外地發現有許多高科技與精密的器具,工具機、檢測儀等。有這些精密的機械,Max很有信心的說他們並不怕來自波蘭、或其他東歐國家的競爭,除了樹木種類的不同外,主要是品質上的差距。


將高科技帶入木材廠,B.Teck得以在木材產業保持領先地位

回到辦公室不久,進入房內的是總經理Mr. Rathke,就像台灣本土的企業家,Mr. Rathke和善並且沒有身段,我們聊了一陣子之後,他拿起我的訪問清單進行下一階段的訪談。


關於員工訓練

B.Teck是小公司,並沒有像大企業的制式訓練課程,但Mr. Rathke會與他哥哥討論新員工的年度訓練計畫;每年B.Teck固定招收23名技職教育的學生,在3年的實習階段,學生們接受不同的跨部門訓練課程,藉此培養對所有事情的認識與技能。

在每年3位學生結業的狀況下,有些會選擇離開;但有些選擇留下來,對選擇留下的員工,B.Teck會針對他們在訓練時各職務的表現,並與員工討論後決定未來在B.Teck的服務部門。

「有些學生不知道他們要什麼,最好的做法是讓他們待過所有部門;3年後有些人選擇離開,有些人選擇留下來,相對於大企業的分工精細,我們的訓練方式較扎實且全面性;長遠的看來,這樣的訓練方式比起大企業更為有效率。」Mr. Rathke說著。

同時不繼續升學的學生,可以在各自努力成為該專業領域的專家;在德國,不繼續學習不代表無法繼續成長,在各專業領域仍然有可供研讀的機構可供學習。


關於傳統產業

對於多數年輕人想進高科技產業的現象,Mr. Rathke有不同的看法

「這社會就像動物園,需要各種動物,我們也需要學如何管理各種動物。」回憶著這句年輕時老師對他的叮嚀,數十年過去,Mr. Rathke印象還是非常深刻,並時常對這句話有不同體悟。

的確,這個社會需要不同的人分工合作才能成就;我們依靠萬獸之王獅子的霸氣來吸引人群,也需要猴群們帶給我們歡樂,同時能吸引孩子們的小白兔也不可少,缺少了各式的人,社會就沒法完整運作。

「重要的是,只有10%的人能成為領導者,在各自的領域中」彷彿叮嚀我似的,Mr. Rathke不斷重複著這句話。我無法確定是否能完全理解他想傳達的意思,但我猜他想說的是,重要的不是領域,而是你在各領域中站在什麼位置。

這個社會需要工程師,卻也需要技工、農夫等各式各樣的人,在德國不需要擔心別人的眼光,只要發揮專業,你就值得獲得掌聲。



關於中小企業

另一方面,Mr. Rathke也表達了他對中小企業的看法。

「在年輕時我得到財星五百公司的銷售職位,但第一天就無法適應,對我來說銷售是要與客戶接觸,而不是做在辦公室敲敲電腦。」Mr. Rathke笑著說,於是他選擇回到家族企業,開始他的職涯。

Mr. Rathke來說,小公司與大企業的差別在於職務的內容和公司與員工的緊密度。在小公司需要更全面的技能以應付各種狀況,這代表更多的學習機會;在大公司則是分工精細,需要各不同部門的支援與合作。

情感層面看來,小公司內員工與老闆的關係是較緊密地。老闆可以在早上時踏入公司,親切的叫出每個人的名子並道早,同時他們也掌握每個員工的狀況,瞭解你的問題並知道如何幫助你,最重要的,員工們能學習到如何與你的老闆相處、溝通;在大企業因為分工精細,卻也相對的提高了取代性,同時老闆與員工的關係相對也不是那麼親近。

對我來說,兩者沒有孰優孰劣,但若是選擇第一份工作,我想我會推薦年輕人進入小公司,接受全方面的訓練與視野,不需要太快侷限自己。


關於企業成長

關於如何讓企業成功,Mr. Rathke沒有太多複雜的理論。「每天與客戶溝通,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蘊藏得著很多不同層面的管理意義。

「是客戶付員工新水,不是我;藉由每天與客戶們溝通,瞭解客戶們的需求與想法,不好的地方我們改進,不足的地方我們也學習」Mr. Rathke說著。

與客戶親近,持續改善,對企業來說代表須投入更完善的員工訓練、更多的技能需求、更高的品質與效率,從而能與客戶有持續不斷的合作關係,對這句談來簡單執行起來卻艱難的理念,B.Teck也持續地在學習著。

另外,成為各自領域的頂端Mr. Rathke指出,在50年前歐洲約有3000間像B.Teck的木材加工企業,到了2000年約剩800間。

「我估計,在2050年數量會減到300間,B.Teck能否生存下來或像其他企業淡出,關鍵在我們是否能持續的位於木材領域的頂端」 Mr. Rathke說著,於是B.Teck將新科技帶進木材領域,導入新型的機械、並且持續不斷的培訓人才。

最後是,與原料供應商保持良好關係身為專業木材加工廠,產品品質很大部分取決於原木,能否持續並獲得品質良好的原木便成了B.Teck維持發展的重要指標。

就像我在這些中堅企業看到的,對產品的堅持讓他們對原料也特別要求;除了要品質好,更要能供貨穩定,同時這些企業甚至與原料商討論並對原材料做新的變化,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對於未來

對於這個世界,Mr. Rathke的冀望很單純。

「不能再有戰爭、更加關注環境保護、提供下一代們更好的教育」,短短幾句話,我卻感到Mr. Rathke最單純、也最真摯實在的盼望。

或許不知道世界的未來會如何,但我們的確可以決定讓世界朝哪個方向走去。這個世界禁不起再次大規模的戰爭,我們也確實需要對疲憊不堪的環境生態做些補救,因此,我們提供下一代更好的教育,教導他們什麼是對與錯,讓他們學著瞭解世界的運作,試著用學來的知識對世界做正向的改變。

望著語重心長的Mr. Rathke,我心裡感到一股的澎湃與激動。


左起Maxmilian、我、Mr Rathke

依舊記得前晚來自新加坡的家庭的分享;長距離旅行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如雨後村筍般的盛行,人們希望透過接觸及瞭解不同文化,打開種族與世界的藩籬進而避免戰爭。這些來自不同時間、不同空間與不同人種,對這個世界有著如此簡單與相近的盼望,這使我感動。

告別Mr. RathkeB.Teck,我走在回程的路上。在這個名為Ehningen的鄉間小鎮,沒有太多的車水馬龍,非常寧靜,我思考今天發生的一切,心中再次釀起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