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其實,問題不能全靠政府



有幸與一位長期觀察台灣的德國記者碰面,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討論了德國聞名的雙軌教育制度背景與益處。


所謂雙軌制度可以簡單解釋為透過學徒在工作與學習並進來彌補產學落差,使青年們能揮學以致用與並提高學習深度,一般人認為這樣的雙軌制度是使德國產業深度優於他國的主因,同時也認為雙軌制度是德國政府高竿的教育政策。但實際上雙軌制度在德國卻是由企業與工會來主導,由德國企業主聯合開缺並與學徒簽訂工作合約,並讓學徒能固定至學校吸收知識


此文的重點並不在論述雙軌教育制度的架構,僅針對此系統的精神來做分享。在台灣觀察許久的自由記者Klaus如此說道:所謂的雙軌制度並不是政府的構想,而是在德國經濟體與企業文化下不斷演化所造就的產物」。


在德國,企業對員工的期望與要求轉化成對學徒的重視與訓練,學子們也願意參與這個過程來持續修正與觀察自我。若不是基於德國對專業技藝如此執著與開放的心態,也沒有眾多願意以投資來看待並實踐學徒訓練的企業主,如今雙軌制在德國可能無法發揮得如此得當。


簡短的歸納,雙軌制教育是可以縮短產學落差並學以致用的制度,它的發展除了借重政府的整合之外,更需要的是來自社會及為數眾多企業們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並實踐,這是一種文化下的制度,而非制度下的文化



企業該有的態度?

「人才是企業的重要資產」是一句口號也是一種準則,資產是由持續累積而來,講求穩健成長且欲速則不達。

在高分工的企業體中,新進員工或學徒被要求在短時間內有高產出,但這樣的高產出是重複且無感的sub parts,無法使年輕員工們融入企業文化,並常常會使他們懷疑自己與該職位進而怯退。

企業主若能提供新進員工或學徒們時間,使他們能充分學習所需技能與瞭解企業文化和面貌,同時又能容忍員工零產出或低產出的階段過程,對於企業所需人才的培養有絕對正向的影響。


社會該有的態度?

學歷至上不再是唯一,擁有技術在身、走過職場實習的新鮮人更能發揮所長。

社會與家庭對雙軌教育應給採取期待和開放的態度,技職體系不是針對學業表現不好的學生所設計,也不是刻板印象中靠汗水體力賺取微薄薪水的型態;相反的,技職體系提供學生培養扎實技術並累積經驗的機會,透過學習與修正來提升自我。

另一方面技職體系出身的學生未來發展並不受限,反而因擁有實作經驗與知識相佐,在該領域擁有較多發展彈性與機會;同時也因擁有技術在身,社會皆給予較高的尊敬,在德國或日本甚至有職人及匠人等尊稱。

唯有社會待以開放的態度,技職體系才能在學子們印象中改變,


問題是?

我們聽過許多擁有專才成功的案例,舉凡五星麵包達人吳寶春、名廚阿基師等等,改變眾人對技職體系的偏見,但這現象還只是少有。技職體系在台灣還是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與支持,即便在產業人才斷層壓迫下,政府年年喊出的產學合作、恢復技職教育仍舊僅淪為的口號


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政府找藉口,國家對技職教育發展至今的窘境肯定難辭其咎;但一個制度的發展需要主動方與從動方的互相配合,就像德國成功的雙軌教育便是供需方與協調端相輔相成的果實。


我們期待由政府做全盤主導的角色,從制度到配套措施做好無漏的規劃,但身為從動方的企業與社會能否也以正確的態度來配合,才是成敗台灣技職體系的關鍵。在期待政府速效重啟技職教育的同時,也許也該反問「我們,準備好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