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拜訪 - 德國小熊貓幼稚園


德國旅行的兩個多月間期間,拜訪了許多企業、學術單位,在德國強盛的產業與技職教育體系背後,我看到的是德國人專屬的特質。這特質是什麼?也許你會說是沉穩、嚴謹、或是務實,但要我說的話是獨體性。在這邊,個個都是具有獨立思考、判斷的個體。


位於柏林的小熊貓,是一所中德雙語幼稚園,也是我德國旅行計劃中拜訪的最後一間學校。與台灣的幼稚園不同,在歌唱、在遊戲、在閱讀、在勞作中,小熊貓幼稚園的小朋友是自主性的去學習。


成為「獨立個體」

在小熊貓幼稚園裡,沒有制式的課程,也沒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在圍繞著歌唱與道早之後,小朋友們要面臨的第一個課題是「接下來要做什麼事」。


在這,有可供閱讀的圖書室、也有藝術創作與科學探索的工作間、還有積木與伸展的活動教室,小朋友們可以自己決定要在哪間教室做些什麼事情。

在不同的教室中,小朋友可以自己決定要做些什麼

也許是在圖書室,聽著老師解釋風跟秋天的意義;或在工作間,用栗子串成項鍊;或是在積木間蓋起鐵路網;要不在活動教室內瘋狂跑跳、搞得天翻地覆也不錯。


這些看起來沒有秩序與制度的上課方式,其實背後隱藏的意義是「獨立思考與判斷」。不同於被動灌輸的學習方式,在還小的時候,小熊貓幼稚園讓這群孩子們學習對自己要做什麼做出決定,這樣獨立思考的培養在台灣,是必需,也是少見的。


當小朋友習慣了獨立思考的判斷,跳脫框架,而不是一昧接收指令時,我想這些孩子能學到的遠比我們想像的多了。


這讓我想到之前提過亞洲的順從文化。


為了和氣,從小在家我們都盡量去順從來自長輩們的指示;在學校,聽從老師說該做什麼、該學什麼、未來該念什麼科系;在工作上,儘量不與前輩老闆持相反意見,在大部分的事情上,我們的決定多少被他人意見與觀感所左右。


說不準這樣的現象是如何,因為我無從批判起;但當國外小孩在幼稚園時就學習對每件事情做出決定;當年僅2歲多時就開始獨立思考的養成時,我不禁想著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一個國家有多重要的影響。



另外,小熊貓幼稚園對孩子們負責」、「分享的教育也值得一提。

關於負責

還記得有天我陪孩子們用紙板做了小家俱,臨時有事情移動到另間教室,沒多久貝貝班的老師Corinna走來提醒我使用工具間之後要負責將東西收拾整潔,這時我才注意到在小熊貓幼稚園「負責」的觀念是如此落實在每個人身上,同時也特別講究身教重於言教。


在小熊貓幼稚園小朋友可以盡情玩樂,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也不為過,但每次玩樂過後就會認份的將散落各地的玩具、書籍歸回原位;即便是在做完美術勞作之後,將剪刀、膠水以及碎紙屑整理完畢都是必需的。


此外每次用餐後,不分年齡所有的小朋友們都需將餐具擺放回餐車上,並將盤上的廚餘初步分類。

用餐結束後,小熊貓幼稚園的孩子學著幫忙收拾自己的碗盤與餐具

在小熊貓幼稚園,這些生活細節從小就開始養成,也許你會說這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但我想說的是學校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之一;習慣養成,代表著這些小朋友們也準備好更融入社會一些了。

每天寶寶班(大班)的小朋友輪流幫忙在午餐時間準備餐具

關於分享 

另一方面,在點心時間,小貓熊幼稚園的小朋友們圍繞在餐桌旁,手牽手歌唱後開始享用每日營養的點心。但令我感到好奇的是,被小朋友圍繞的餐桌上,只放著一只大盤的點心。


   「這樣份量夠分嗎?」我的第一個念頭。
   「為什麼不幫孩子們把點心裝盤分好?」我的第二個念頭。


之後才發現擔心是多餘的,除了份量足夠之外(畢竟是點心,當然不是吃粗飽的),這邊的小朋友也藉由點心時間,學習「分享」這件事。

在小熊貓幼稚園的點心時間,沒有獨享只友分享

每位小朋友拿起一份小甜點,之後把盤子推向另一個孩子手邊;如果手邊的點心吃完了,只要喊句「請」或「謝謝」,周圍的小朋友便把盤子給又遞回來,如此一來一往順利的完成點心過程。


沒有爭吵也沒有緊緊叮嚀,一切完成地如此自然。也許孩子們無法背誦出「分享」的定義,或也許不曉得「分享」是什麼,但他們正學著並執行這件事情。



所謂幼兒教育與孩子的起跑點

看著這些孩子的臉龐,以及在小熊貓幼稚園幾天的觀察,我心想著所謂的教育。


如果你問我,在小貓熊幼稚園裡小孩子都做些什麼,以亞洲人的標準我會回答你「他們什麼都沒做」。他們不教書寫、不教朗誦,沒有課本、甚至沒有上下課鈴聲;但以教育的標準來看,我認為這些孩子學到的,比我們能想像的還多。

帶著好奇心與包容心,小熊貓幼稚園的孩子們用不一樣的方式探索世界

因為教育的意義,不是在我們能帶給孩子們多少書本上的知識、讓他們背誦多少東西、或是告訴他們什麼是自然課、美術課。


在這裡,教育的意義,在於幫孩子們培養獨立思考、自主性以及探索這個世界,告訴他們什麼是對是錯,什麼是責任、分享,甚至誘導他們去瞭解自己


最後,我想特別推崇老師們「將孩子們視為獨立的小個體」的教育理念。

瞭解責任,小熊貓幼稚園的孩子就像每個獨立的小個體

在每日,小熊貓幼稚園的老師們透過雙眼,觀察著每個孩子的成長與適向,誘導著他們學習並探索這個世界。在小貓熊幼稚園,孩子們得到的是無形的寶藏,而這些寶貴的東西,也將伴隨著他們的小宇宙成長,



以及,謝謝小熊貓幼稚園的老師們、小朋友以及家長們接納並包容我打擾的日子,讓我的觀察報告得以順利完成,也讓上了寶貴的一課;這些過程與學習也將會伴隨著我一直下去。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司圖加特小記


今年德國的秋天提早來臨,雖然太陽落下的時間點一如往年,但氣溫卻早已下滑許多,走在司圖加特市中心的街頭,深夜11點,冷風颼颼的令人直打哆嗦。


忽然之間,幾個像是屍體的東西隨著我們的移動映入眼簾,雖然著實被嚇了一跳,我們還是按耐著緊張得心情走上前去探個究竟。


原來,是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所擺設的攤位。

難民們,用驚悚搶眼的擺設向大眾傳達他們的訴求


帶著微笑前來與我們攀談、解說的是在這邊自願服務的高中生,這些義工由當地的高中生、大學生組成,每天輪流在攤位幫忙,用英文與德文向路過的人們說著難民營內的故事。


「幾坪大小的房舍內擠著數十人,擁擠的環境生活變得得很不自在;但這些難民不得離開所謂的難民營區,只能靠著政府每個月分發的食物、衣物卷過著所謂的生活,但他們也想要工作,像個正常的公民」女孩說著,眼神透露著憐憫與無奈。


除了生活的品質極差外,最大的問題是語言,難民營內多數人是不會講英文的,更別說是德文;沒有人負責教導他們,他們也沒有任何可以接觸到學習的機會,也因此喪失了謀生、以及為自己發聲的能力。


「學會了溝通,他們有了自己發聲的能力後,屆時聲勢會增加許多,我想這對想要冷處理的德國政府是不樂見的」女孩說著。


對於女孩所說議題,我無能為力。看著席地而坐,大多來自非洲各國的難民們,我突然想起以前學校老師總說,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名利,而是讓我們有能力去觀察、瞭解並改變這個世界。


身在亞洲,雖然我們偶有所聞釣魚台、南海列島的糾紛、偶有寧與世界為敵的北韓恣意的宣戰,但相對於在非洲、中東發生的事,我們確實活在相對安逸的區域。看著女孩,我不知道該如何幫得上忙,但我想我所能做的是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件事情,所以我寫這篇文章。


公民、社會意識或人權等從來不是我擅長、甚至能說上什麼的議題,但此刻我正為了這篇文章奮鬥著。心裡深知,這樣的問題不是藉由一兩篇文章即能改變,但重要的我們開始去接觸、與認識問題。


最後,是保持開放的心,人云亦云的認知模式是萬萬不可。


就像我無法忍受自己成為一無所知,僅憑著初次見面的人幾句話就做出評斷,只期許自己可以兼容並納的認識、判斷這一切,然後在適當的時機為這些該發聲的人說些什麼。


當瞭解了這些,再去碰觸這些議題時便不在陌生;瞭解身為僅次美國的最大武器輸出國,便能瞭解為何德國對於政治難民的議題有脫不掉的枷鎖;但瞭解這些取得國民身分的難民,在德國完善福利政策的背後衍生出的問題,便不難知曉問題的另一端,是更難解決的難題。


但終究,問題需要解答,於是我們學習與關注著。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其實,問題不能全靠政府



有幸與一位長期觀察台灣的德國記者碰面,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討論了德國聞名的雙軌教育制度背景與益處。


所謂雙軌制度可以簡單解釋為透過學徒在工作與學習並進來彌補產學落差,使青年們能揮學以致用與並提高學習深度,一般人認為這樣的雙軌制度是使德國產業深度優於他國的主因,同時也認為雙軌制度是德國政府高竿的教育政策。但實際上雙軌制度在德國卻是由企業與工會來主導,由德國企業主聯合開缺並與學徒簽訂工作合約,並讓學徒能固定至學校吸收知識


此文的重點並不在論述雙軌教育制度的架構,僅針對此系統的精神來做分享。在台灣觀察許久的自由記者Klaus如此說道:所謂的雙軌制度並不是政府的構想,而是在德國經濟體與企業文化下不斷演化所造就的產物」。


在德國,企業對員工的期望與要求轉化成對學徒的重視與訓練,學子們也願意參與這個過程來持續修正與觀察自我。若不是基於德國對專業技藝如此執著與開放的心態,也沒有眾多願意以投資來看待並實踐學徒訓練的企業主,如今雙軌制在德國可能無法發揮得如此得當。


簡短的歸納,雙軌制教育是可以縮短產學落差並學以致用的制度,它的發展除了借重政府的整合之外,更需要的是來自社會及為數眾多企業們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並實踐,這是一種文化下的制度,而非制度下的文化



企業該有的態度?

「人才是企業的重要資產」是一句口號也是一種準則,資產是由持續累積而來,講求穩健成長且欲速則不達。

在高分工的企業體中,新進員工或學徒被要求在短時間內有高產出,但這樣的高產出是重複且無感的sub parts,無法使年輕員工們融入企業文化,並常常會使他們懷疑自己與該職位進而怯退。

企業主若能提供新進員工或學徒們時間,使他們能充分學習所需技能與瞭解企業文化和面貌,同時又能容忍員工零產出或低產出的階段過程,對於企業所需人才的培養有絕對正向的影響。


社會該有的態度?

學歷至上不再是唯一,擁有技術在身、走過職場實習的新鮮人更能發揮所長。

社會與家庭對雙軌教育應給採取期待和開放的態度,技職體系不是針對學業表現不好的學生所設計,也不是刻板印象中靠汗水體力賺取微薄薪水的型態;相反的,技職體系提供學生培養扎實技術並累積經驗的機會,透過學習與修正來提升自我。

另一方面技職體系出身的學生未來發展並不受限,反而因擁有實作經驗與知識相佐,在該領域擁有較多發展彈性與機會;同時也因擁有技術在身,社會皆給予較高的尊敬,在德國或日本甚至有職人及匠人等尊稱。

唯有社會待以開放的態度,技職體系才能在學子們印象中改變,


問題是?

我們聽過許多擁有專才成功的案例,舉凡五星麵包達人吳寶春、名廚阿基師等等,改變眾人對技職體系的偏見,但這現象還只是少有。技職體系在台灣還是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與支持,即便在產業人才斷層壓迫下,政府年年喊出的產學合作、恢復技職教育仍舊僅淪為的口號


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政府找藉口,國家對技職教育發展至今的窘境肯定難辭其咎;但一個制度的發展需要主動方與從動方的互相配合,就像德國成功的雙軌教育便是供需方與協調端相輔相成的果實。


我們期待由政府做全盤主導的角色,從制度到配套措施做好無漏的規劃,但身為從動方的企業與社會能否也以正確的態度來配合,才是成敗台灣技職體系的關鍵。在期待政府速效重啟技職教育的同時,也許也該反問「我們,準備好了嗎?


企業參訪 - 上銀Offenburg


場景,奧芬堡寄宿家庭。
時間,2013/8/27 晚上7點半
活動,晚餐

  「你說週三要去哪間公司拜訪?
  「在台灣很有名氣,但我不確定在德國的狀況,我想你們可能沒有聽過。」
  「台灣公司?
  「是的,台灣公司!」
  HIWIN?
   「你怎麼知道(驚訝)!!
   HIWIN在這邊可是很有名氣的」

於是當天晚餐過後,寄宿家庭的小妹Leona帶著我騎腳踏車,來到上銀奧芬堡廠場勘,確保我不會因為人生地不熟而在這人口僅有六萬的小鎮迷路。

在奧芬堡名氣不小的上銀科技廠區


隔天,踩著腳踏車再次來到上銀奧芬堡廠,因為是重點拜訪行程,忐苛的我在外面站了一會,整理情緒後進入上銀。

「你是承鴻吧!

帶著微笑,迎面走進會議室的是上銀奧芬堡的劉副總及林先生,雖然兩位都在德國長居了20年以上,流利的國語溝通還是讓我感覺非常親切。短暫分享我在德國截至目前的生活,劉副總與林先生領著我到上銀的辦公室與廠房內參觀。


上銀的辦公室是扁平狀的組織,部門間的距離非常近,劉副總簡短的向同事們介紹我的到來,大家也熱情的向我點頭道好。我意外地發現在這聞名全球的滾珠螺桿大廠,員工的平均年紀非常輕。

「我、林先生和我們總經理除外,上銀員工的平均年紀約是27-29歲,而我們則是標準的拉拉隊。」劉副總笑著說。

27-29歲,其實只比上銀成立的時間多了那麼一些,但雖然年輕,卻絲毫不影響我在他們臉上看見的專業,同時也因為年輕讓這辦公室多了一股活力。相較一般冷冰冰的辦公室,在上銀奧芬堡廠的氣氛讓我感到非常愉快且活潑,心中不禁響起「在這邊工作應該會很開心吧….」的聲音。

上銀奧芬堡廠總經理50歲生日禮物,在員工的創意下顯特別有活力

原來啊!企業文化不是一個文宣、一句標語、更不是掛在嘴上卻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相反的,文化是一種氛圍、一股能瞬間渲染人們的力量,進入辦公室不一會兒,我已經被上銀特有的企業文化所感動。


關於人才

在上銀,所有新進員工一律需進入生產線上做瞭解,即便是總機小姐也一樣;除了讓員工們直接瞭解上銀的產品外,也能快速的認識廠區內的員工和每處角落,這樣的細心安排在台灣是少見的。

同時,主管們的職責執掌中需擔負部門內新進員工的教育訓練,我認為這樣的制度是好的;由主管負責,更有效率的教導員工所需的知識,同時能讓他們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職務內容,幫助他們快速地適應。

另外,在員工餐廳的公告欄上張貼著上銀新進員工的照片、姓名、隸屬部門及到職日期等資訊,透過這樣的方式,希望能夠幫助員工們更快認識新進人員,也讓新員工盡快融入上銀的大家庭。

「一切都是為了讓好的人才留下,因為上銀知道,人才會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劉副總說著。在上銀,從員工的教育訓練到辦公室文化的融入,我處處發現對員工們的用心,也正因為如此的用心,讓上銀的員工更加全心投入到工作、學習,並伴隨著上銀一同成長。


城鄉差距

談到城鄉差距,以及台灣傳產、中小企業多半落於非都市區造成徵才困難時,劉副總這麼回應我:「如果地方發展得好,很少年輕人是願意離鄉背井的。」

奧芬堡雖是人口僅6萬的小城,卻是德國南北及與南部各國交通往來的重鎮,A5高速公路、ICE高速鐵路相依,優良的產業自然在奧芬堡留的下來,年輕人也願意回到家鄉工作。

同時,伴隨地方企業發展而來的求才若渴,使得當地的高等與技職教育也隨著建立,之後企業再與教育體系做結合,相輔相依,透過產學合作將企業與學校的層次推升,吸引更多的人才,不論本地或外地人。

歸納來看,地方的發產同時吸引更多的青年學子加入地方教育或產業;而好的企業文化與訓練制度,更幫助了年輕才人融入地方產業,並全心為公司做出貢獻。在上銀訪談過程中,我無時無刻不想到正循環這個名詞,從好的企業文化、好的訓練制度、到好的地方發展與產學合作,這幾個要素不斷相輔相成地推升上銀的成長。


關於中堅企業

在德國,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與家族產業為主,這些企業們注重命脈與傳承,因此除了特別看重人才培養外,也樂於在地方扎根。上銀奧芬堡就是如此,總部設在台灣但在世界各地都有辦事處與商業活動,相當的國際化,卻也相當程度的在地化

「我們在德國扎根相當深,唯有這樣才能證明我們是認真想在這個區域經營;同時也因為根扎得夠深,才有辦法吸收養分」劉副總笑著說。

除了招攬奧芬堡當地的年輕人,並透過與地方的產學合作與技職教育等方式來提升技術外,上銀在德國境內約50處還派駐業務人員就近服務客戶;同時各業務人員的行事曆與拜訪紀錄都與公司系統做連結,透過e化方式來追蹤與提高拜訪效率,加強服務的品質。

此外,「永遠比客戶想的還要多」也是上銀的成功法則。

從線型滑軌、滾珠螺桿,到成立大銀專司電控系統,再到成立機械人部門的過程,上銀實踐著這言簡意賅的成功法則。客戶導向,永遠比客戶想的還要多,也永遠比客戶想到還要週到,透過附加價值不斷提升的產品與服務,上銀得以在短短幾年間成為世界級滾珠螺桿大廠。


隨著拜訪進入尾聲時,我心中對於中堅企業越是感到好奇。就像這陣子拜訪的幾個中堅企業,他們沒有太多複雜的成功秘訣,只是單純的實踐言簡意賅的經營理念,越是純粹,越是成功。

左起 : 上銀劉副總美梨、我、林盈位先生

產業轉型這檔事在台灣已被討論很久,在我看來台灣的產業轉型是該急但急不得;但這言簡意賅的企業生存之道,肯定是台灣傳統產業要繼續向前邁進的因素,而且很關鍵。